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,紧扣湖南“三高四新”战略部署与省情市情融入思政课的要求,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为重要抓手,推动湖湘文化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、深度融合,在守正创新中让思政课堂更具吸引力、更有感染力。10月29日下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打造的“锦绣潇湘,我的家—湖湘故事我来说”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微宣讲比赛决赛圆满落幕。45位从两百余名参赛者中崭露头角的同学,以湖湘千年文脉为墨、以青春实践感悟为笔,用生动的讲述、真挚的情感,呈现了一场兼具理论厚度、文化深度与青春温度的微宣讲盛宴,让湖湘故事在新时代青年的声音里焕发新的光彩。

决赛现场气氛热烈,同学们立足湖湘大地的历史底蕴与发展实践,将宏大主题融入鲜活叙事。来自湘西的王宇婕以《解码湘西:从“赶尸传说”看湖湘人的故土深情》为题,拨开民间传说的神秘面纱,讲述了武陵山脉深处先辈们“死后归乡”的执念与智慧,诠释了湘西人 “守土爱乡”的深情与“向难而行”的韧性,让听众读懂传说背后湖湘儿女的精神底色。平江籍学生刘星仪则以一碗《石磨转初心:平江豆花里的湖湘实在味》串联起家乡记忆,通过外公三十年坚守石磨豆花的匠人故事——凌晨挑拣黄豆、三遍过滤豆浆、拒绝添加增嫩剂的细节,将“实实在在做事,清清白白做人”的朴素信条娓娓道来。当讲到老石磨在新一代手中延续“实在味”时,现场响起阵阵共鸣掌声,让“湖湘实在”的精神基因可感可触。益阳学生徐林铃的《益阳三色绘潇湘:我家乡的湖湘魂与青春志》更是以诗意表达勾勒出地域文化图谱:碧云峰的“青”是抗战时期学生瞭望队的坚韧底色,明清古巷的“灰”是“益阳大码头”见证的经世致用智慧,大通湖的“绿”是生态发展中的烟火希望。学生结合青年实践倡议,展现了湖湘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,彰显青春担当。
比赛尾声,彭莉教授作为评委代表进行点评。她指出,本次决赛最鲜明的特色在于“小切口见大格局”,同学们从湘西传说、平江小吃、益阳山水等身边事物切入,将湖湘文化基因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深度结合,实现了“湖湘文化润思政、青春视角传信仰”的育人目标。这种“把思政课讲在湖湘大地上”的创新实践,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鲜活范例。
本次比赛既是理论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,更是信仰培育的精神课堂。通过省情元素融入微宣讲,有效引导学生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,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。依托比赛积累的优质宣讲案例,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库,构建课中理论浸润、课后实践延伸的全过程思政育人体系,让湖湘精神通过一体化育人链条层层传递、代代弘扬。学院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,持续探索湖湘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路径,真正成为激励大中小学生厚植家国情怀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。